强基固本抓党 建立德树人谱新篇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推动改革创新,为构建“三三五”党建工作大格局贡献“微数”力量。
一、强基固本树牢基层党建新标杆
学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和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入选“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级党组织”。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以及校级党支部书记工作优秀案例、组织生活创新案例、主题党日活动创新案例3个。学院党委获校2022年度基层党建考核优秀院级党组织。

学院党组织建设所获荣誉
二、顺势而为培育“三地一区”新动能
学院主动顺应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主动对接本省“三地一区”建设,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停招2个专业。自2022年学院更名为微电子与数据科学学院以来,新增一级硕士学位点1个,获批“微专业”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获批安徽省示范微电子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与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合肥艾创微电子、滁州惠科光电、安徽光智科技等企业合作,新增实习实训基地28家;获深圳力维捐赠教学设备150万元。

微电子与数据科学学院揭牌仪式、深圳力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捐赠教学设备150万元
三、“产教融合”拓宽人才培养新路径
学院坚持“以理为基、融工为用”的交叉创新之路,立足学校工科特色背景,精准把握地域、行业需求,持续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围绕安徽省示范微电子学院项目建设,学院与中国兵器集团 213 所、中电泰日升等在微电子人才联合培养、学科与实验室共建、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参与由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联合北京理工等多所高校发起的项目库建设;与科大国创联合组建大数据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以及项目研发上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东科半导体成立化合物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微电子人才培养机制荣获高教学会“2022年度全国校企融合双百典型优秀案例”,被中国青年报、《安徽教育信息·改革专报》报道推广。

学院获批“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四、科研科普站稳社会服务新台阶
学院扎实推进科研工作,稳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0项;2024年,学院教师首次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省科技攻坚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共计239篇,被国际著名科技机构Advances in Engineering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1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75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新增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成功承办2024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
学院获批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组建科普教育讲解团、大学生科普活动志愿服务队,连续三年举办科普宣传周等科普系列活动,举办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6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4000余人次,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科技日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连续两年获省“双百”科普大赛一等奖,学校获团队优胜奖。

科普宣传周活动、学生荣获安徽省“双百”科普大赛一等奖
五、数智融入铸造课程教学新模态
以大数据工作室为基础,搭建数理公共基础课程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收集整理17门数理公共课课程的学生学习成绩、课堂参与、考勤等数据,定期提供每门课和学生的每周学习报告,供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参考。学院获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教研重点项目1项。
成立数学建模中心,组建数学建模指导团队,形成了“以课备赛,以赛促课”的教学建设体系和从大一到大四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指导学生取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类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6项;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F奖(特等奖提名奖)4项,M奖(国际一等奖)9项,H奖(国际二等奖)39项;“华数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7项;“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1项。数学建模协会已连续三年获得校“十佳社团”荣誉称号,并于2024年获得安徽省“活力社团”荣誉称号。


数学建模中心及数学建模协会所获荣誉证书
六、“三全育人”绘就学生成才新图景
学院获批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不断完善“五育并举”工作体系,“春风行动”关爱重点群体,“传承行动”塑造学风院风,“育人平台提升”行动促就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四维度一中心”学生护管联动机制。学生德智体美劳“并联式”发展,19级学生马涛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称号,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报道。21级学生王正获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一等奖(安徽赛区唯一);23级学生曹雨馨获马鞍山市第七届“党课开讲啦-最美微党课”暨“举旗帜·送理论”微宣讲竞赛获一等奖;学生获得国际奖项15项,国家级奖项55项,省级奖项190项。其中,首获“互联网+”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卫星级”奖1项,创学院历史。连续四年入选校十佳班级。学院劳动教育被安徽新闻网报道。

学院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组织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七、文化内涵凝聚团体奋进新合力
学院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开展新院徽征集并完成新院徽设计与启用,先后创建学院党建文化长廊、校友工作室、学院师德师风教育文化走廊、学院科普及创新教育文化长廊。学院分工会在校运动会上从获得第七名、到第四名(2023年)、再到第二名(2024年,在学院中排名第一),不断改写学院历史。学院篮球队创造校篮球赛三连冠纪录。

学院文化育人长廊

学院群团活动获得荣誉
学院教师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自制仪器评比普通物理实验类二等奖2项,获安徽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东赛区二等奖1项、安徽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安徽省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1人获“马鞍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并被推荐为省青联委员;获校“十佳班主任”4人;获“中天钢铁奖教金”2人。安徽青年报以“二十六年乐此不疲上好一门课”为题对我院教师进行专题报道。(撰稿:王婉琛 审核:张敏 汪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