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校定点帮扶村姥桥镇红光村,将贵州红托竹荪“南种北移”,大力发展高值食用菌产业。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冲锋一线、党建引领,我校选派干部引进农技专家资源,引才赋能、攻坚克难,围绕菌棒引种、科技种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积极探索“党建+产业”的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将“菌菇方略”深植于沃土之中。从去年的羊肚菌种植,到今年的红托竹荪引种,在前期的项目论证、争取资金、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红光村驻村工作队、村党总支通过组织干部党员深入调研和学习研讨,统一思想,明确了将羊肚菌、红托竹荪等高值食用菌产业作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基层党建成为红光村孕育“菌菇方略”的“沃土”。

党旗飘扬:打响播种“零失误”攻坚战。3月17日,随着首批24000个菌棒运抵红光村示范农场,第一场“播种战役”打响。清晨6点,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20余名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将种植区划分为“责任网格”,大家卸货、运输、播种,齐心协力,忙而不乱。“确保间距精确到厘米,覆土厚度3-5厘米。”经过技术培训的村干部手把手指导村民调整菌棒姿态。经过连续三天的奋战,24000个菌棒“零失误”高标准种植,每一次劳动都成为红光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战场”。

引才赋能:南菌北种的“破壁行动”。4月24日,在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关键期,黄山祁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应邀到红光村“把脉问诊”。“该阶段到了菌丝生长关键期,需要大量氧气,建议将两侧通风口开大一些。”在大棚内,专家开出“技术药方”,并现场示范。这段时间,我校选派干部、红光村第一书记韩梦成时常坚守在大棚里,经常联系技术专家“在线指导”。
韩梦成信心百倍地说,下一步,红光村将依托帮扶单位的支持,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大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让“小菌菇”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撰稿:韩梦成 审核:胡卫东 李波 林颖)